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传媒资料库 > 文字报道
文字报道
吉利董事长李书福:2/3 出口目标能实现
2007年03月21日  15:08

2007年03月21日 北京参考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因敢说敢干被喻为“汽车狂人”,此次两会期间,作为政协委员的他,虽依然接受了少数媒体的访问,但言辞上比以前内敛了许多。在之后的采访过程中,李书福所有的话题全部是围绕着汽车产业发展和吉利汽车如何成长等内容展开的。
 
  - 吉利2/3出口的目标能实现
 
  早在一年多以前,李书福就公开宣布了吉利汽车的阶段性目标,“到2015年实现产销200万辆,其中2/3,也就是130万辆出口。”这个目标,对2006年产销近20万辆,出口仅2万辆的吉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现在,给吉利留下的只有不到9年的时间,而今年吉利定下的出口目标是 3.3万辆,与130万辆还有近40倍的差距。所以,开始有人对吉利2015年能否实现预定目标产生了疑问。
 
  李书福对实现这个目标充满信心。他说:“吉利2/3出口计划是经过科学论证的。”他表示,之所以定2015年产销200万辆,其中130万辆出口的目标,是因为,200万辆产销能力,是一个独立的、自主研发的汽车公司,要生存并能可持续发展的底线。只有达到了产销200万辆以上,一个汽车公司才能在世界汽车产业中立足,这一生存底线是在世界汽车工业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李书福表示,到2015年国内汽车市场将形成轿车产销700万辆的市场规模,吉利的目标就是要占领那时10%的市场份额。国际市场上,目前是5500万辆左右的市场规模,到2015年,国际汽车市场规模将达到6000万辆左右,届时吉利汽车要占世界市场的2.5%。
 
  - 稳扎稳打一步一脚印
 
  虽然李书福对吉利汽车实现2015年的发展目标充满信心,但是吉利走出去的脚步才刚刚开始。李书福表示,目前总结到的经验和教训都不是很多,所以每走一步都必须小心,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国际化竞争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因为机会只有一次。目标定得较高,实施起来就要更加谨慎。他说:“吉利走向国际的步伐正在一点一点地迈进。”
 
  去年年底,吉利汽车抛出消息,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征集新的汽车标识,一时间,“吉利换标”的新闻轰动业界。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炒作,李书福解释说:“换标是吉利汽车走向国际化过程中的一个步骤。”他认为,目前,吉利的“6个6”的标识已经让吉利经济型轿车的概念在国内消费者中深入人心,吉利要想往中高端汽车产品发展,就必须扭转在消费者心目中的经济型轿车的印象。而吉利汽车要想走入国际市场,吉利汽车的企业文化和产品理念就必须要让国际上易于接受,所以换标势在必行。
 
  “换标当然也会给吉利带来一些损失,”他说,“因为吉利品牌的经济型轿车定位已经在中国老百姓心中扎下了根,但是长痛不如短痛。”目前吉利换标正处在海选阶段,将在全世界选出100个作品,再经过初选和最终评定,吉利新的标识会在北京奥运会前确定。对新的标识,李书福说:“确定一个还是几个新标识现在还没有具体计划,我们也可能会在不同的产品采用不同的标识,一切都还未确定。”
 
  据了解,换标只是吉利汽车向国际化发展的其中一步。
 
  在本月初,吉利兰州基地顺利投产,据李透露,兰州基地主要依靠地理位置形成的在物流成本方面的优势,将面对中亚、东欧和甘肃周边的市场。首先是东欧市场,兰州基地的第一批产品将出口俄罗斯。
 
  - 致力于培养专业人才
 
  李书福说:“吉利要首先把小车做好、做强,然后才能往中高端产品发展。吉利要练内功,要完成马拉松式赛跑,这其中要完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对员工的培养。特别是在对员工的培养上,要求他们在技术上和学历上必须达到一定水平。吉利要在人才培养上大做文章,使其满足吉利创新发展的需要。”
 
  李书福表示,创新不是一个科学家或是一个工程师能完成的。目前,国内汽车行业最主要的弱点就是集成的能力不足,技术上要与国际上先进的汽车公司合作,而这些工作需要一个人才的团队才能完成,而不是某一两个人独立能做到的。此外,一个大型汽车公司若没有上千亿元的资本是很难持续发展的,吉利目前资本已达110亿元,但仍需大量资本投入,因此吉利必须让世界认识到吉利是有潜力的企业,这样才会有资本支持吉利发展,而吉利的潜力必须靠吉利所拥有的人才来体现。
 
  他说:“这就是为何吉利要大力抓人才培养,建立专科学校和培训基地的原因。”
 
  “200万辆的产能就需要20名专业技术人员来完成,”李书福说。目前吉利有史以来的最高端车型———远景,正在试销售阶段,李书福表示,这款车将会在未来2到3个月内上市,要非常谨慎地推广,这也是吉利首次采取试销的做法。这样做的目的,一是为了保证远景成功推入市场,在全面上市前解决好产品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更主要的因素是通过实战,培养一支专门为远景提供销售和售后服务的队伍。
 
  李书福说:“每个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很多因素支撑,而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