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传媒资料库 > 文字报道
文字报道
吉利李书福:轿车圆梦人
2006年02月22日  14:40

文/孟怀虎

  全国人大九届四次会议上传来消息:“九五”期间中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但轿车工业只完成60万辆的产销量,仅完成“九五”计划的一半。从目前 我国已经形成120万辆的年生产能力看,包括“目录”“6”字头在内的“准轿车”,我国的轿车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35万辆。这一生产能力与实际产销量之 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使得全国人大代表们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长期以来忽视了经济型轿车的开发和生产的局面。吉利集团作为民营企业,如同横空 出世的一匹“黑马”闯进了中国汽车制造业。在一次接受中央电视台记者采访时,今年只有38岁的吉利老总面对着数亿观众夸下海口:“我要制造出4万元以下的 轿车,满足中国家庭的生活需求。”

  于是乎,世纪之交,中国汽车工业靠政府保护和国有资本垄断的坚冰被一家民营企业这条“鲶鱼”打破了。

  为普通家庭装上轮子

  记者:作为一位年轻的民营企业家,当时一些人都在议论,中国的汽车业将由于你的介入而引向一个新的境界。但同时,又有很多人认为你李书福是不是在说笑话。因为你是一家民营企业,况且只有十几亿元的资金敢如此“放肆”,不知你当时是怎么想的?

  李书福(以下简称李):实际上,上汽车并不是我一时冲动和凭空梦想,而是对汽车市场的理性思考。

  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应该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正当不少汽车业的同行们为中国即将入世而忧心忡忡的时候,我们民营企业 在这个时候切入汽车领域,可以说是抓住了机遇。在早几年不行,那时产业政策不允许,汽车市场也没有形成,许多制约汽车工业发展的问题没有解决;迟几年更不 行,那时同行生产规模已形成,国内外价位低、质量高的汽车大量入市,现在进入经济型汽车行业正是时候。而经济型家用车将成为继家电、住房消费之后又一新的 消费热点和增长点。生产微型车,利润空间很少,国有企业不好干,而我们却愿意干。有人说:入世后进口车会十分便宜。其实,在国外即使最普通的新车价格也不 会低于五六千美元,照此估算,到2006年,汽车关税降低至25%,再加上17%的增值税,最便宜的进口车价格也不会少于8万元,而吉利要造的轻型车仅四 五万元一辆,因此可以说,入世是“利好”,不是“利空”。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冷静分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生产摩托车起家的吉利集团,既看到了入世后给轿车工业带来的巨大危机,又看到了入世后带来的无限商机,毅然投资汽车工业,挑战汽车垄断,造老百姓买得起的经济型家用汽车。

  记者:然而,造汽车并非儿戏,面临着生产权,上目录,技术、资金、市场等一系列问题,这一道道“坎”,一点汽车生产基础和条件都没有的吉利集团能冲过去吗?

  李:人们怀疑、担心、甚至反对,上这样的项目不要说外部议论纷纷,就是班子内部也不同意。再说当时国家不准私营企业上造汽车的生产线。而我们 要投资几亿元去冒这个风险,失败了谁负责。这些资金都是股东们十多年来苦心经营的血汗钱,一旦打了水漂,后果不堪设想。但没办法,我天生的犟脾气,凡是认 准了的事,即使头破血流也义无反顾。

  记者:最终你还是成功了。为什么别人做不到,你作为一家民营企业反而做到了?

  李:两个字:信念!在全球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只要你想到的就一定能做到,无非是时间的问题。同时,市场经济的今天,它起码说明这样一个问 题:都说民营企业有其机制的优势。这种机制上的优势表现在哪?我以为无非第一表现在经营机制上、用人机制上、分配机制上,此外也就是大胆的决策机制和创新 机制。没有嫦娥飞天的神话,哪来的阿波罗登月的实现?没有比尔•盖茨,因特网也就不会普及得如此迅猛?同样,如果总是没有人敢于说我能生产经济型轿车,那 么,对于中国普通家庭来说,想让家庭装上“四个轮子”自由自在的生活也就永远只是一个梦想。

  记者:不仅是许多读者,就连记者也无法想象你作为一个私营企业而且只用了十多亿元便想抢占汽车市场份额,多少是不是有点自不量力?请问你当时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李:其实当时的想法特别简单。我们是国内摩托车生产的龙头企业,在这些年中可以说在生产“车”的同时,也产生了对“车”的浓厚兴趣。加之这几 年随着我国加入WTO的迫切性,使我们有一种感觉,好像民营企业也不是绝对不能上轿车生产线,于是在考察了国内外不少大汽车集团中学到和总结出了不少有益 的东西,比如,我们发现这些财大气粗的大集团,往往都是强调轿车要大规模生产,这种大投入的搞法|,又往往与市场营销情况不符,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经济规模 与规模经济的矛盾,结果是往往投入上百个亿建成几十万辆生产能力的汽车加工厂,而最终一年才销售出几万辆,无疑增加了制造成本。我当时就认为,这种大规模 的生产方式,起码目前的中国市场还不能接受。如果根据销售量建厂,汽车制造成本就会大大降低,这对我们民营企业来说无疑又是一大机遇。

  因此,我们提出这样一个制造理念:建造一个适度规模的汽车生产线,专门生产大汽车公司不愿生产、而又是国内普通百姓迫切实现汽车梦的那种轿 车。就是说,让他们少花钱,就能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轿车。于是,我们就提出设计4万元左右的轿车,而且还要有空调、音响、功能齐全、性能良好、造型美观的 “吉利”牌轿车。

  记者:你刚才说“为普通家庭安装车轮的生活”是一种提高效率的象征吗?

  李:应该说是,其实也是对我人生或事业的一个概括。我生产摩托车,也是为了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无非那是两个轮子,现在生产轿车,是四个轮子。其目的无非是提高中国普通家庭的生活节奏,往现代化方向迈得更快些、更近些。

  搞汽车我相信“市场因素”

  记者:听说1984年,不到20岁的你开始办厂,当初搞“北极花”冰箱,后来,由于国家产业政策不允许,被迫下马了。这是你第一次闯“红 灯”。而当你想生产摩托车时,当时政策尚不明朗私营企业是否可行?但执着的你第二次闯了“红灯”,这一次你成功了。听说如今,吉利摩托车还出口到22个国 家,去年,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国际摩托车展览会上,成为外商订货的热点。你第三次闯“红灯”是办教育,在没有红头文件许可下,创办了“浙江经济管理学 院”,并又一次取得了合法化。你三番五次地闯“红灯”,试图要证明什么?

  李:证明凡国有、外资、合资企业能做的事,我们私营企业也一定能做,而且会做出一流的业绩。其实我第一次的失败,换来了以后的屡次成功,我觉 得值得。我从自己的经历中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类一切文明来源于实践,我们要主动地站在真理一边,而不能要求真理站到我们这一边”,于是也就悟出了造汽车 同样会成功的“灵感”。或许这是我第四次“闯红灯”的缘由。

  记者:那么,你先后在临海和宁波投资,建起“豪情”、“美日”汽车制造公司,两家汽车公司形成了年产20万辆汽车的生产能力,并先后生产出3 万多元至6万多元的各种豪华型、环保型、标准型和经济型家用汽车,在我国经济型汽车市场掀起了一股狂澜,有人将你们称之为中国汽车市场游进一条“鲶鱼”打 破了昔日的沉闷局面。请问,你有何感想?

  李:我们也关注到了这一点,吉利集团介入汽车制造业,恰似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是正常的现象。因为中国的汽车这种百年老工业,发展到今天,成本 已经很难降低。现在汽车跨国集团完全靠管理、精打细算来实现一点利润,因此对生产低价位汽车不感兴趣。于是出现了大规模的兼并、联合和重组。这预示着世界 汽车工业的发展将出现重大变革。世界在变,国内汽车工业也不会一成不变。如何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汽车工业发展的路子,已到了大胆探索的时候了。

  民营企业的大胆切入,正好给我国现有的汽车发展体制、国家汽车政策带来了强劲的冲击,吉利造汽车,自觉不自觉地起到了这一推波助澜的作用。最 近国家计委主任曾培炎率非国有投资调研组考察吉利后,肯定了我们的投资汽车产业的壮举。浙江省委书记张德江去年8月考察吉利集团时,饶有兴趣地坐进刚下线 的四缸电喷车。他说:要认真研究民营企业的成功经验。同时,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希望吉利集团凭借生产摩托车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优势,根据汽 车工业的开放格局,在满足老百姓不同需求上下功夫,使吉利车真正成为老百姓欢迎的车子。领导的重视,起码说明,我们的路子还是走对了。

  记者:业内人士和一些媒体认为,民营企业敢于巨额投资汽车工业,预示着由国家投资垄断的传统汽车生产格局开始出现裂变,由此产生的竞争将促进 汽车工业市场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拉动国内汽车消费。但也有人却为之担忧,认为这种现象会引发新一轮重复投资“汽车热”;也有人怀疑,即使造出 来,无非也是低质低能的“模仿秀”;有人更是指责吉利车是“野孩子”、“超生游击队”,是“不正当竞争”。

  李:说吉利车是汽车舞台的“模仿秀”,对此,我很坦然。实际上,中国的汽车走的就是模仿的路子。一个刚刚成立三年的汽车生产企业,不产生“模 仿”的痕迹是不太现实的。吉利汽车是“世纪婴儿”,不可能马上就具备整车开发能力。应允许他们模仿,在模仿中创新,而不是“克隆”。实践证明,经过三年的 开发,吉利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模仿的影子正在逐步褪去,一批全新的车型已投入市场。说吉利车是“黑户口”、“低价倾销”等,其实是一种偏见。吉利车 通过国家轿车检测中心鉴定,进入国家机械局、公安部汽车产品目录,介入市场手续合法。对这些议论,吉利始终认准自己的路。我曾说过:搞汽|车,我们不相信 “计划因素”,相信“市场因素”。

  不管人们怎样看待吉利汽车,这三年,吉利造汽车产生的影响,用业内人士的话说是巨大的,意义是深远的。因为我们在短短三年时间,在没吃国家一口“奶”的情况下,“吉利”所生产的“豪情”、“美日”牌汽车从浙江临海、宁波走向全国。

  记者:这种速度,这种架势,无疑使国有和国有控股的汽车工业产生了威胁感。他们担心有朝一日,吉利会抢了自己的“饭碗”。况且,你曾经有个比 方:马拉松如果只有三二人参加的话,成绩肯定不好。汽车工业也应允许大家参与,可能会造成一些损失,但是因为参加的人多,你追我赶,会跑出成绩来。汽车工 业是个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跑,你是否在告诉人们,民营企业进入这个行业,实际上提出了一个突出的问题:中国汽车的振兴,是靠政府一手包办,还是引入民间资 本,打破行业垄断。

  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目前轿车生产格局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定点企业的“三大三小”体现有太多的“政府”味道,很难适应经济全球 化大背景下的市场竞争。民营企业的出现,从另一方面看是对定点企业产品市场断层的补充,给缺“氧”的经济型轿车市场注入了活力,这种“鲶鱼”效应将刺激规 划内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真正实现优胜劣汰。

  记者:吉利造汽车,打破了我国汽车制造业的沉闷,开创了我国最低价位经济型汽车开发的先河,在我国汽车市场引发了经济型汽车的生产热潮,上 汽、一汽、天汽等企业都在掉转“龙头”,大力开发新颖的经济型轿车。经济型轿车的上马,还引发了国内同类车型的三次大降价。这一切,使老百姓从中得到真正 的实惠,同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吉利敢于逆流而上,向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叫板,是不是在表明,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并非只有“华山一条路”?同 时是否表明,中国传统汽车工业该是认真进行全行业战略重组,大胆改革落后的管理体制的时候了? 

  李:历史的发展,有时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美国福特兄弟在上汽车项目时,欧洲汽车工业已形成产业优势。美国汽车如果步欧洲一些国家的后尘, 必然缺乏竞争优势,他们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在欧洲人的眼里,汽车是贵族产品,是奢侈产品,福特认为汽车应该平民化,于是美国汽车发展来了一次革命,开发平 民化汽车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吉利集团走开发经济型汽车的路子,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带动了机电、塑料、化工、橡胶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在中国,如何 探索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产业开发思路,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确实值得探讨。

  质量就是我孩子的性命

  记者:其实,不仅是一般人不能理解你李书福能造出4万元左右的轿车,就连一些大型汽车生产厂家也持怀疑态度,在一些人的眼里,你车的价位低,说明你的成本低,也就意味着你的车子的质量能否过关。这里,你能否透露一下“吉利”经济型轿车的“经济”秘诀?

  李:我也经常听到这样的问话。我相信事实,用事实说话最有说服力。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造价格在4万元左右的所谓平民车,有人怀疑或根本不相信这 个价格能造出质量可靠、性能优越的轿车。的确,成本控制和质量保证是一对矛盾,但实践告诉我们,也同时告诉了那些中外合资企业的汽车生产大厂一个道理,这 一对矛盾并不是绝对对立的矛盾。其实,这一道理,那些国有大型的汽车制造商很难读懂,只有我们民营企业可能最能化解类似这样的矛盾。说明白些,也只有我们 浙江的民营企业或者干脆说也就我们吉利集团制造出的汽车才能达到高质量与低价格的“一高一低”目标。

  记者:但有人认为,吉利车价格四五万元,有的车型价格甚至低于国内同类车型近一半价格,如此低廉的价格能生产出有质量保证的车来吗?购车族不解,一些媒体也不信。对此,作为造车人难道你的心里就没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

  李:吉利车价格低,关键在于成本低。在投资建厂中,我们不搞“一口吃个大胖子”。刚开始搞,生产能力是一年2.5万辆,这就避免了一次投入几 十亿或上百亿元。宁波年产15万辆规模才投资7亿元,只是某些同规模企业的十几分之一。在建设的时间上,更是让人惊奇。1999年8月,宁波美日公司在北 仑港畔打下了第一根桩,到2000年5月17日第一辆美日汽车驶下生产线,历时才9个月,像这样的项目,国外一般需3至5年,别克公司用了两年零三个月, 被称为创下了汽车史上的世界纪录,而美日公司比这个世界纪录缩短了一年多时间。

  控制成本提高质量有很多办法。首先是控制投资。有些企业引进技术,连钢筋水泥都引进,成本怎能不高?我们宁波厂15万辆的生产规模,总共投资 7亿多元,你看到的汽车生产厂比起那些投资上百亿元的大型生产厂哪里逊色?还有很多汽车厂购买别人产品技术,一花就是几千万上亿美元,他们不心疼,因为那 不是他自己的钱那是国家的钱,况且这些钱他们没法子不在终结再次转嫁到消费者的头上。而我们就不同了,得靠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对一些技术成熟的车进行改 进,提高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开发成|本就大大的降低了。第二、我们浙江省是全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一汽、东风、上海、广州本田、天津夏利 等许多配件,都是这里供应的,这里有很好的配套件环境。我李书福让我的吉利集团上汽车,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因为这。这就叫近水楼台先得月。仅此,成本控 制不言而喻。第三、运行成本低。这又不得不讲到我们民营企业的机制了。同样的一个店不同的人开,其经营效益是大不一样的。为什么国家同意让我们民营企业参 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改造?机制。我们机制好,能很廉洁地采购各种零部件,没有贪污和浪费,仅这一点,那些大的厂家能做到吗?我们艰苦创业,不摆花架 子,不大吃大喝,一分钱有一分钱的用处,自己培养的大学生,给他千来块钱干得很出色,这是一种人格的力量。而看看那些外国大公司的餐厅,金碧辉煌,要知道 这些都是要打入产品成本的。再说,我们的队伍,哪有定期度假过周末的时间,因为他们知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让普通百姓买得起汽车,早日实现轿车梦。于 是,成本降低了。

  记者:汽车业不仅在国外特别是在我们国内都是属于竞争业十分激烈的行业,其利润低,成本高已经是明白无误的事实。而那些跨国集团完全是靠规模 来占领市场份额,形成高度垄断格局,以此来保证其利润。作为“吉利”,别说在国际汽车业,就连在国内的如一汽大众、上海大众等厂家面前也不堪一击,怎么才 能实现你理想的阳光地带?

  李:你所指出的这一点,恰恰说明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已经走到了极限,将要出现一场重大的变革,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以及由此形成的垄断 局面,都要被改变,也就是你们新闻界所说的“重新洗牌”。汽车说起来很复杂,什么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其实不就是个机电一体化的产品?如果规模小一点的 厂,能生产出大企业生产不出来的低成本、高质量的汽车,就一定受到市场追捧,就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就是我要说的汽车工业要实现“多极化”而不是一元化。 无论从这个意义上讲,还是从我们“吉利”生产的小汽车的市场占有份额的情况来分析,我对我们的产品是充满信心的。

  记者:人们说李书福总是有惊人之举,在汽车工业上偷偷入市,分享了市场应有的份额,而在民办学校上也出尽了风头。那么,你投资8亿元创办的迄今为止我国民营企业家投资额最大、办学层次最高的北京吉利大学其目的和意义在哪?与你的汽车工业也有关联?

  李:在去年9月29日,由我们吉利集团投资兴办的综合性大学北京吉利大学在北京市昌平区新校区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北京吉利大学规划用地 3000亩,一期建筑规模45万平方米,已建成的新校舍包括两幢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教学楼,三幢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的学生宿舍楼及可同时容纳4000人 就餐的师生食堂,另有设施先进的图书馆、电教室等,校园环境堪称国内民办高校一流。我们之所以要办这样一流的大学,是因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吉利集团对 人才的需求急骤递增。近10年来,吉利集团经历了向高校“买”人才,投资千万元请高校代培人才,直到投资上亿元自己办高校为企业培养人才的“三部曲”。实 践证明,3年前吉利集团投资1.2亿元创办的吉利教育中心,是企业培养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最佳选择。3年来,吉利教育中心已先后创办浙江经济管理专修学 院、浙江吉利专业学校、浙江吉利技工学校、丰田金杯吉利汽车技术学校,招收全日制学员4000余人。企业如此投巨资办学,就是充分利用北京高校群教学人 才、管理人才济济的优势,更多更快地为本企业和社会培养和输送高学历优秀人才,以满足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摘自《中华工商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