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传媒资料库 > 文字报道
文字报道
中国式突围--李书福坐客央视实录
2009年10月08日  16:16

  CCTV2《今日观察》2009年10月1日播出国庆特别节目:《中国式突围2—汽车风云:中国的机遇?》,以下为节目内容。


  解说:《今日观察》国庆系列——中国式突围来自一线的报告,海外抄底,中国汽车企业频频出手,吉利汽车如何迎战新机会?《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陈伟鸿):这里是正在播出的《今日观察》国庆特别节目——《中国式突围》。今天我们要来关注的是中国汽车业在金融危机下的突围。近一年 来,在金融危机的寒流当中,汽车这个实体行业颠沛流离,世界老牌企业纷纷亮起了红灯,破产、重组的厄运如影随形。而对于中国的车企来说,日子似乎并不那么 坏,在危与机的觥筹交错之间,中国汽车业憧憬满怀,金融危机之下,中国汽车业如何把握全球汽车产业格局转变的机遇?中国汽车的全球化发展之路究竟该如何 走?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的评论员和导演深入到了汽车业的一线,带来了一份来自一线的报道。


  解说:收购、抄底、扩张,金融危机以来,这样的字眼屡屡出现在和中国汽车业有关的新闻中。

  前不久,被世界媒体热炒的“腾中买马事件”硝烟还未散去,吉利有意收购沃尔沃的消息再度登场。

  9月23日,吉利汽车宣布,高盛资本合伙人投资的消息更是备受业界关注。

  媒体披露,高盛将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认股权证投资吉利,资金约合3.3亿美元。分析人士猜测,这是吉利为收购沃尔沃做进一步准备,在一些国际汽 车巨头不景气的背景下,中国汽车民族品牌的吉利现在真的不差钱吗?企业的真实状况如何呢?在吉利宁波基地汽车总装车间,评论员亲身体验了吉利新的高端品牌 帝豪新车从最后一道工序,整车检测线上开出。

  安聪慧(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副总裁):这条线七千多万。但是我们买来不到六千万。

  解说:这是企业在金融危机抄底的一条汽车检测线,仅这一项就比以往节省了30%的费用,而申请销售帝豪的汽车经销商已经超过了200家,通过产 品升级,和国内市场的有效开拓,截至今年6月底,吉利累计实现整车销售14.7万辆,同比增长20.8%,实现销售收入77亿,同比增长17.3%,其中 吉利自由舰突破了月销售万辆大关,吉利在1.5升以下的经济型轿车销量的排名中,名列第二,并呈现出供不应求的市场局面。吉利的增长也和中国汽车业增长的 大趋势相契合,今年前八个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达到825万辆和833万辆,同比增长了26%和29%。

  中国式突围:汽车业提速




  主持人:今天为我们解读这份来自汽车产业一线报告的是来自吉利集团的董事长李书福先生,以及刚刚从汽车一线回到我们现场的评论员刘戈,在9月份 的时候,我想大家都非常注意到了这样的一个消息,就是高盛投了3.3亿的美金给吉利,很多人都知道金融危机其实对高盛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有人说他已经自 己生了很重的病,现在病还没好的情况之下,他就把这个钱投给了吉利,这个数字,李总,你觉满意吗?

  李书福:我们商量的结果。

  主持人:你们商量的结果。

  李书福:对。

  主持人:但其实我想在决定要投这笔钱之前,高盛一定对吉利做了全方位的考察,你觉得他看中吉利的是什么?哪些是咱们吉利的强项,肯定他们一看立马就会满意。

  李书福:我们的销售量今年比去年,我们的规划是增长25%,那么事实上,我们可能会超出计划,可能会达到30%,我们的销售额,可能会达到 50%,或者60%,这样的一个增长。我想这是一个综合的,它不是说某一个方面,如果一定要说强项的话,我想,我认为可能就看中我了吧。

  主持人:看中你。这个数据的良性和健康是体现在报表之上的,但是刘戈我知道你刚刚从吉利的这个一线回来。

  刘戈:对。

  主持人:你看到的更多的可能是感性的认识,对于良性对于健康。

  刘戈:我看李总他发言里头,他的讲话稿里头有那么一句话,没有别人的危机,哪来我们的商机。就是别人的这样一场危机的话,确实变声吉利的一个商 机,它在这个时候采购很多的先进的水平,引进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是用了很低的价格,就比他之前,如果要是在早几年的话,他就引进这些人才,或者这些设备的 话,需要更高的价格,但是现在它用很低的价钱,就把这些拿到了。所以呢,李总他们老说,不要猫冬,而是要冬泳。那么冬泳必须要有足够的体力。

  主持人:主动出击。

  刘戈:必须要做好准备,那么现在看他们冬泳游的非常的潇洒,那么来自于什么呢?就是还是那句老话,就是机会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主持人:大家都看到金融危机对全球的汽车业造成了一个巨大的影响,但显然呢,来自一线刘戈的这个观察让我们看到,吉利在这个过程当中,抓住了很多的机遇,他们到底是凭什么,又是如何抓到了这些机遇呢?我们一块来看一看。

  解说:当记者走进吉利这条现代化的生产线时,工作人员给记者讲述了,当年吉利为产品升级而壮士断腕的故事。

  2007年吉利付出近8亿元的代价,将曾经诞生过吉利第一辆整车的浙江宁海生产基地所有生产线和厂房全部淘汰,原来的老产品三种车型,全部停产,整个基地停产一年多,不少经销商,不认可吉利的转型,选择了退出或者暂停提车,吉利的销售出现了大幅下滑。

  在一片质疑声中,吉利在宁波北仑区花20亿元建立了新的生产线,在帝豪EC718焊接车间,最吸引记者注意的是正在焊接车体的巨大机械手,这台 从瑞典进口的ABB点焊机器人,能完成整个车身3000多个焊点,而在总装车间,装配全部由电脑控制,机械手和全自动导引车,有条不紊地进行各种配件总 成,新车不断从线上开出来。

  目前在新生产线上生产的吉利,“新三样”:“远景”、“金刚”、“自由舰”,以及“帝豪”等新品牌所占比例超过95%。而曾经的主打产品“老三样”:“豪情”、“美日”、“优利欧”已经逐渐淡出市场。

  在9月份成都车展上,吉利帝豪品牌更是大出风头,近200名客户排队定车,首批抵达的车,已销一空。

  除了产品向中高端提升,今年三月,吉利汽车以4740万澳元收购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DSI,这使吉利在核心零部件竞争上有了更大的话语权。

  不仅从国外引进技术,吉利投资数亿元,建立了汽车研究院,每年可以推出4至5款全新车型和机型。

  主持人: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之下,国家为了振兴汽车的产业,其实也推出了很多的政策,比如说现在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汽车下乡,这样的一项政 策,刚才在短片当中我们看到,在金融危机当中,吉利关掉了一些生产线,其实这些生产线上原来的这些车型可能都是可以享受到汽车下乡补贴的,你现在把它一 关,你心里会不会觉得可惜?

  李书福:这个我们的争论很激烈。

  主持人:对。

  李书福:销售公司讲的话,有下乡补贴,继续生产。

  主持人:对。

  李书福:我们财务部门认为,这个不是很妥当,因为这不符合方向,那我们的经营管理层大家就这个问题的话争论不休。最后我们就下定决心,大家取得一致的认识,就是把那一些些技术落后的,产品相对比较陈旧的,全部淘汰掉。因为我们从07年开始已经决定了要战略转型了。

  主持人:对。

  李书福:既然决定了要战略转型了,不造那些落后的产品了,一定要造技术领先,品质优秀,服务周到,从而改变吉利的品牌形象。那如果我们继续生产老产品,虽然享受到国家的这个政策补助,但对我们品牌伤害太大,所以我们下决心就把它停了。

  主持人:选择这个时机,是不是也是经过了特殊的考虑。

  李书福:战略转型我们定的早,国家的这个政策,补助的政策出来迟,所以不能因为这个政策出台了,我们就把原来的战略转型的方向就改了,我们不能这样做。

  主持人:放眼全球,大家看到,在金融危机影响之下,汽车行业当中的很多企业他们都收缩了阵线,所谓的猫冬等等这些现在比比皆是,但是你看到吉利大胆的出手,四处地出击,他们好像做法跟其他不太一样,你们的这个底气,或者说你们的胆量何在。

  李书福:因为全球经济低迷。

  主持人:对。

  李书福:金融危机它产生了一系列的我们平常所发现不了的商机,比方讲,没有金融危机我们就很难买得到一些高技术的机器设备,因为西方国家的话,尤其是那一些……

  主持人:手中握有专利技术,专利设备,高级人才的这些企业。

  李书福:就是高精尖的数控起床,高精度的这种数控机床,以前人家不卖给我们的,是吧。那么这次金融危机的话,他就放开了。

  主持人:他们就哭着喊着要卖给你。

  李书福:那你就可以马上买。另外有一些设备,以前价格比较高的,金融危机到了以后,他卖不出去了,他价钱也可以折价,然后中国政府在金融危机期间,也出台了很多好的政策。

  主持人:对。

  李书福:比方说关税,可以免掉,原来要审批的,现在不要审批了,进来就可以了,等等很多好的机会,通过这一场金融危机,我们要把它用起来。

  主持人:刘戈怎么来看吉利的这样的全方位的出击。

  刘戈:对。我觉得可能也会有一些困难,因为我们知道从品牌上来说,高端品牌做一些中低端的话很容易,但是中低端品牌您开始的时候,就把自己的汽车,定位成这样的一个老百姓买得起的汽车,世界最低价的汽车,现在你要升级,恐怕这个还是难度比较大的。

  主持人:看来挑战依然存在,李总。

  李书福:挑战很大,挑战永远存在,绝对不是一转就成,转是转过来了。

  主持人:我设想的比较理想,一转就成,那是最好的。

  刘戈:对。

  李书福:转过来以后,要朝着另外一个方向走,在走的过程中,就像攀登一样的,就是很艰难的,但是呢,方向是对的,旅途是艰辛的,曲折的,坎坷的,绝对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我们充满了信心。

  主持人:我想在汽车产业的许许多多的企业当中,大家都在关注金融危机的演变,对汽车行业来说,它的影响是深远的,那么它给中国的汽车产业留下了什么样的一些思考和启示呢,未来我们中国汽车业的全球化道路到底该怎么走?稍候继续我们的评论。

  解说:国家产业政策助推的大背景下,中国汽车业未来如何跑得更快更稳?《今日观察》正在评论。

  主持人:欢迎各位继续来收看今天的《今日观察》,今天的节目当中我们将和大家一起来关注的是金融危机影响之下的中国汽车业的突围,一段时间以 来,逆风飞扬的中国汽车业在金融危机影响下,一枝独秀,也一直是我们媒体关注的焦点,马上我们来看一看媒体对中国汽车业突围的相关评论。

  解说:中国汽车如何抵御寒潮,化危机为机遇,媒体有关话要说。

  新华网发表“中国汽车在金融危机中燃起‘中国信心’”。文章说,在全球汽车产业一片萧条的背景下,欧美汽车销量锐减,而中国汽车市场可谓一枝独秀,全球汽车厂商把2009年的增长希望放在了中国,有人甚至惊呼:汽车市场将迎来中国世纪。

  《光明日报》发表“汽车业如何‘跑’得更稳更快”。文章援引业内人士观点说,小而全、大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散、乱、差。兼并重组,壮大实力,是我国汽车业需要尽快推动的一件事情。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保证长期发展和生存,才能节约社会资源。

  “中国汽车企业重组路在何方?”《广州日报》的文章发出提示,中国企业必须先练好内功,才有可能做到“强强联合”使强者更强。如果我们的汽车企 业练内功都没能修炼好,反而在汽车工业调整过程中以“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简单生物链被迅速吞并、整合,只恐怕,下一个“底特律危机”就会来到中国。

  主持人:刚才在我们的媒体评论当中,也有媒体发出了这样的声音,在汽车市场上,我们中国汽车的一个时代也就会来临了,李先生其实也一直都在追求 和盼望着这样的一个时刻的到来,你觉得是不是我们一直期待当中的自主品牌的机会,就在这一刻,真真正正的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的机会。

  李书福:中国汽车进家庭这个历史时期确实已经到来了,但是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工业,到底能不能生存和发展,最后在世界上到底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主持人:对。

  李书福:能不能取得长远的成功,我觉得这个大家还要共同努力,是不是真的符合了现在这个汽车工业发展的规律潮流,清楚了没有,准确了没有,这些东西可能都要在事件当中要不断地总结探索。

  主持人:你自己觉得我们的这个自主品牌的机会到底在哪里?

  李书福:肯定要节能、环保、安全。

  主持人:这是第一点。

  李书福:这个是吧,然后再价格上当然要有优势。

  主持人:对。

  李书福:是吧。经济性、舒适性,各方面性能指标上要有优势,总而言之要让用户切身的感受到买自主品牌这个汽车它是划算的,是物超所值的。

  主持人:刘戈你怎么看,它给中国的汽车产业带来的启示在哪里?

  刘戈:我到他们车间里头去看,那么发现,就是包括一些大件,包括发动机,包括变速箱,包括整个的电控系统,那么都是吉利通过自主创新,自己的技 术,那么你比如发动机,我们买进口的发动机,可能要两三万块钱一台,自己来搞,质量上一样的,那么几千块钱就下来了,这个变速箱也是差很多,电控系统包括 都节省了30到50这样的一个节省,那么这样的话,就有一个差价,那么这样的一个差价的话,导致什么呢,就是说我现在品质是跟你完全一样的,但是价格比你 低,我为什么没有竞争力。所以就是中国的自主品牌通过自主创新这条路,我们看是走对了。

  主持人:我们今天请到的特约评论员,究竟会不会支持两位评论员的观点,还是他们有自己的看法,稍候的一段广告时间之后,我们一起来关注。

  主持人:欢迎各位回到节目现场,继续和我们一起来关注金融危机下,中国汽车业的产业突围,马上我们来了解一下特约评论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董扬(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并购存在很大风险,现在国际上的统计,企业间的并购,大概成功率不到一半,那么我们也看到很多国 外的品牌,在外国资本间并购来并购去,有些时候就做得很失败,像这次经济危机,通用、福特都卖出了大量过去并购的公司,我自己的意见呢,最保险的是吸引人 才,其次是购买专项技术,再其次是购买品牌,并购企业的风险最大,一般来说被并购的企业,都是他自己坚持不下去的,那我们的企业真要搞清楚,你自己是不是 比原来的所有者强,能够把它经营下去,才能够做并购的工作。

  王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我本人不太主张大张旗鼓地盲目地对外进行整车项目的兼并或者是收购,建议还是投资到一 些核心的部件,对我们来说,有很大的技术瓶颈的领域。第二个方面就是,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未来汽车发展的技术方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未来汽 车动力的电动化,将是技术革命的一个主要方向,投资以后的话,必须要加强对被投资企业的资源,和整个研发的整合,我想通过这三个方面,能够比较清晰的形 成,我们以企业对外投资为主体的整个国家的汽车对外投资的战略。

  主持人:看得出我们特约评论员的态度都会更加的谨慎一些,尤其在并购这个问题之上,当然他们也建议未来我们其实可以更多地通过购买人才,购买技 术,购买核心部件等等这些方法来实现我们的振兴和突围,其实我想问一问两位评论员,在未来我们在突围之后,如何来保持我们持续的发展,和国际市场的竞争 力,你们二位的看法是什么?

  李书福:一个企业,有没有生命力,有没有前途,有没有未来,关键看这个企业有没有核心竞争力。

  主持人:对。

  李书福:而这个核心竞争力,用钱是买不来的,核心竞争力,就好像一个人的生命力一样的,是吧。要靠自己平常要学习,要谦虚,要研究,要实习,要锻炼身体,这样一个人的这个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慢慢的形成。

  刘戈:那么现在看来,种种现象,种种事实,种种数据都表明,中国企业工业的黄金时候到了,风水轮流转,今年到我家,所以的话,我觉得中国企业这个时候,不大胆地走出去,什么时候走出去呢?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的话呢,中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