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传媒资料库 > 文字报道
文字报道
搜狐汽车访谈----风云对话之李书福:民营造车10年
2009年01月06日  16:43



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李书福,生于1963;吉利集团,生于1986;第一辆吉利汽车,生于1998。

  李书福创立的吉利集团,是中国第一家生产轿车的民营企业,此外,还投资创建了全国最大的民办大学——北京吉利大学。1986年初创时,吉利从生产冰箱部件 开始,经过22年的艰辛努力,现已发展成涉足汽车、高等教育的国家级大型股份制企业集团。自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以来,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持续的自主 创新,取得了快速的发展,连续五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 连续三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国家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和首批国家级“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 最好”的企业”。

  可以说,吉利22年的创业历程,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个缩影与见证。

  12月20日,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做客搜狐,就【30年中国车业变迁与2008中国车市变局】这一主题,与广大搜狐网友进行了交流。

  【搜狐汽车】: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关注搜狐汽车访谈。我们今天请到的嘉宾是吉利汽车的李书福先生。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也是经历了风风雨 雨。我们都知道李先生生于1963,吉利生于1986,吉利第一辆汽车生于1998年。作为一个第一家造车的民营企业,作为一个自主品牌的代表,吉利在中 国汽车里面有自己独特的位置。今年是吉利造车十年,首先请李先生介绍一下吉利造车十年的历程。

  【李书福】:这十年总体比较顺利,虽然也碰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但基本上是按照我们既定的方向在前进,基本上沿着我们所设定的轨道在发展,基本上实现了我们的发展目标。

  10年造车100万辆 最初使命已完成

  【搜狐汽车】:第一辆1998年吉利下线的时候,你们并没有拿到目录。2001年吉利才拿到目录,当时您对吉利造车的前景是怎么看待的?

  【李书福】:那个时候我们自己心里是有底的,我们认为肯定可以得到国家的批复。当时没有拿到国家的公告是暂时的,所以我们没有因为那个时候的国家目录问题而失去信心。

  【搜狐汽车】:这十年来,作为李书福董事长个人来说,是媒体特别关注的人物,因为您说了很多让大家印象深刻的话语。比如说最早的“汽车是 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后来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后来是“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您年11月,您又说“吉利不造四万块钱以下的车”。

  每个阶段的这些名言,跟吉利集团的发展应该是相关的。回过头来看,您怎么看待您说的这些有代表性的语言?

  【李书福】:关于“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这个说法,引起了许多人的误解。普遍的误解认为,我把造汽车这个事情看得太简单,对造车 不了解。而事实上,我对造汽车这个事情是经过充分的研究和准备的。所谓的“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我指的是汽车工业的发展必然是一个模块化、平台化的生产 方式。就像小孩子玩积木一样,把同样的积木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搭配,最后所出现的形象是不一样的。
汽车工业其实也是这样。全球都在讨论研究如何使汽车工业的模块化水平不断提升。所以说,四个轮子加两个沙发,一个发动机加上车身,包括方向盘和车内饰,这 些必须要模块化。汽车工业最终一定是我所说的这样一个方向。事实上现在全世界的汽车工业也都是这样在做。所以我这个话没有讲错。只是说大家理解起来好象认 为我不明白什么叫汽车工业。

  【搜狐汽车】:第二句话,“造老百姓买得起的车”,这句话什么时候说的还记得吗?

  【李书福】:一开始我们就提出“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那个时候的汽车工业已经被神化了,已经被抬得太神秘,好象有一点离老百姓的距离太远,主要原因就 是价格问题,一般老百姓总觉得买一辆汽车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我们认为要把汽车的价格降下来,要让普通老百姓买得起,把汽车要从神坛上拉下来,走进千家万 户,所以提出来“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

  【搜狐汽车】:您有没有统计过从98年第一辆车下线,到2008年目前为止,吉利汽车总共销售了多少辆车?

  【李书福】:将近一百万辆。

  【搜狐汽车】:11月份在新车发布的时候,您说吉利汽车不再造四万元以下的车。这跟你说的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会不会有一个相违背的?

  【李书福】:“造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现在这个目标已经实现了,我们第一步已经做到了。根据新的汽车行业的变化,我们的使命做了调整,现在我们是要“造全世界最安全、最环保、最节能的好车,让吉利汽车走遍全世界”,这是我们新的使命。

  根据这样一个新的使命,我们不能再生产四万块钱以下的汽车。因为太便宜,也确实很难|保证产品的质量,很难保证汽车产品技术的领先性。品质的优越性和服务的完美性,都会受到挑战。根据现在的物价,四万块钱我们很难实现造最安全、最环保的好车。